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公共服务倍增的“幸福城”

王小霞 等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1-06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孙兆

■ 韩清华 张丽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一座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关系着民生之基、幸福之本,更是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作为西部地区的先进典型城市,成都以全国排名第七的经济总量,服务了全国排名第四的人口数量,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中,成都不断创新公共服务组织和供给方式,开展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改革攻坚,加快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荣获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第一名,为促进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新华社

  
















做好顶层设计

让民生“设计图”变“施工图”


  这几年,成都人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

  

  “开通的地铁线路越来越多、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过个马路就有博物馆、就能听演唱会,街口转角就能就医,步行几分钟就有足球场……”家住成都市新都区桂湖街道的刘阿姨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家门口”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作为人口规模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如何满足这么多人的公共服务,如何为这么多人建造一座“幸福城”的?

  

  “从起步开始,成都就做好了高标准的公共服务顶层设计。”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早在2017年公布的《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规划》就提出,成都将全面增强公共服务能力;2022年5月发布的《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期末,成都均衡、普惠、公平、便捷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高水平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等,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成都公共服务规划在国家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突破。”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尤其是《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围绕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和应对人口总量结构挑战,把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领域纳入其中,以城市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为导向,让公共服务跟着人口流动进行布局。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些顶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服务找人,而不是人找服务。”

  

  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为了补短板、锻长板,成都同步实施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分别在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通勤、生态环境、生活成本竞争力等10个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分步有序实施了一批强功能、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项目。

  

  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7%以上水平,近五年累计投入9100亿元实施重大民生项目649个,新增学位59.4万个、医疗床位2.6万张、养老床位1.4万张、保障性住房16.5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3.5万人,不断加快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弱有所扶等民生事业发展,以实实在在的项目将民生实事的“设计图”变成“施工图”,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立“三张清单”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顶层设计有了,公共服务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建设实施,但公共服务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实施?

  

  为了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成都不断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探索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清单、设施建设项目清单、服务数据清单,以“三张清单”为载体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依据群众的急难愁盼和民生需求,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内容、设施建设动态调整、提标扩面。成都公共服务“三张清单”模式被国家发改委编入《全国“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导白皮书》,向全国推广基本公共服务成都经验。

  

  而为了促进公共服务的更好落实和“三张清单”的执行,成都深入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积极承担国家相关试点任务,探索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

  

  据了解,成都每个区都承担了不同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试点任务。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试点工作对成都公共服务的拉动作用非常大,尤其是对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

  

  以锦江区为例,自承担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和殡葬服务3个民政领域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以来,相关试点工作获得高度肯定,其中养老助餐服务更是受到老百姓好评。

  

  本报记者在走访时看到,在锦江区九眼桥社区长寿食堂,多名老人表示很满意食堂贴心的服务。“我们长期在这吃,15元一餐,便宜味道又好,不想来食堂的,还可以送到家里,很方便。”在五昭路社区九九乐膳餐厅,针对老人需求,特别打造的健康素食自助餐,得到辖区老人的点赞。

  

  锦江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党委书记何婉霞告诉本报记者,在试点过程中,锦江区推动“单一供给养老”向“智慧多元养老”转变,建设多层次、多维度、高质量的养老供给标准体系,初步形成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锦江模式”,为民政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新经验、新做法、新样板。

  

  2020年3月,新都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获批成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之一。作为新都区推动标准化建设落地的典型案例,太平社区的文化服务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本报记者在走访时看到,周末上午的9点,青少年们一早奔跑在篮球场上,运动热情高涨。而在社区文化活动室内,孩子们在阅读区认真看书,一旁的家长们也手捧书籍享受着亲子时光。

  

  “新都区作为首批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之一,是全国首批51个试点项目中唯一一个文体服务领域的专项试点。”新都区文旅局文化科科长程露莹告诉本报记者,试点以来,新都区将13项公共服务与28项非公共服务共融共享,创新“公益+抵偿+市场”价值传导链,助推文化繁荣,以社区为支点实现了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而这些只是成都市不断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缩影。这几年,成都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全力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城市的文明素养也更丰盈,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成都也因此在全国31个省(区、市)110个监测城市中,以83.72的高分位居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第一位。在监测细分领域,成都在医疗服务、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养老服务领域满意度得分均为全国第一。

  
















提质“幸福城”

让公共服务“倍增”


  迈入“十四五”时期,成都公共服务建设面临着新挑战,也迎来新机遇。

  

  机遇方面,成都将紧抓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政策机遇,把握中央补齐民生短板、拉动民生投资的政策红利释放窗口期,整体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持续深化基本公共服务改革,谋划新一轮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攻坚,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与此同时,成都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跃升,城市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将为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但挑战也很艰巨,如人口发展带来的挑战;城乡区域服务亟待协调,供给水平、基础设施差异明显;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公共服务需求加大等。

  

  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根据国家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精神,聚焦共建共享、可感可及,推动基本民生领域补短板,谋划新一轮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计划”,优化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补齐郊区新城公共服务短板,强化15分钟公共服务圈设施配置,不断提升成都民生领域基础设施水平。

  

  同时,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改革,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优质化为新一阶段改革目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动态管理、供给机制、共建共治共享等机制,进一步释放内生动力,让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迎来“倍增”。

  

  城市发展靠的不仅是优质高效的前景,更是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成都正在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稳步推动共同富裕。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市说新语丨国产大飞机有望打破国际民航飞机市场垄断

●储备猪肉投放效果已现 肉价四季度涨幅有限

●地方奋力稳增长④丨企业稳定 广东稳进

●数读丨1-8月份消费数据转好 四季度或显著回升

●商道经纬丨从高增速转向高质量 信用卡行业发展亟待消除“倦意”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